——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和文化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周宏春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李海楠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202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值此《意见》发布一周年之际,从落实机制视角切入,对全社会将绿色转型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程再作审视,对社会各界深入推进绿色转型具有现实意义。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破解资源环境生态困局的根本路径,更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和文化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周宏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意见》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行了系统部署和重点任务安排,并提出了2030年和2035年的主要目标。这意味着,现阶段乃至今后一段时间,仍须在全社会形成合力,从全面行动、经济激励、科技创新、安全底线等四个维度,系统、协同、安全地推进这场深刻转型。
01
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经济时报:全面转型涉及千行百业、千家万户,您认为该如何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凝聚力,确保系统推进全面绿色转型?
周宏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各方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共同行动,形成强大合力。
要坚持中央统领,地方落实。中央已完成绿色转型的顶层设计与战略部署,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不折不扣狠抓落实,确保中央决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要凸显企业担当,主动变革。企业是转型主力军,需积极响应中央和地方部署,主动调整生产方式,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深度融入生产经营管理全链条。
要鼓励公众参与,共筑自觉。公众力量不可或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以绿色消费引导绿色生产;同时积极履行监督职责,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说“不”,使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形成生态自觉的磅礴力量。
02
为协同转型形成有效激励机制
中国经济时报:实现绿色低碳转型需要强大动力。在激励机制上,该如何构建有效机制,进一步调动全社会的绿色转型积极性?
周宏春:必须协同发力,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投资、财税、金融、价格政策体系,发挥“双手”作用激发转型内生动力。
一是强化绿色投资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并优化结构,重点支持节能降碳、资源循环利用、环境基建、先进技术示范等项目。积极引导社会资本,鼓励以市场化方式设立绿色低碳产业基金,规范参与绿色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
二是创新税收调节机制。充分发挥税收普惠调节功能。全面推进水资源费改税,切实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及清洁能源车船等税收优惠。通过税收杠杆,激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投入,健全市场化转型机制,驱动经济向绿色低碳高质量跃升。
三是丰富金融工具箱。大力发展绿色股权、融资租赁、信托等多元化金融工具。积极推进碳金融产品及衍生工具创新,为传统产业低碳转型提供精准、合理的金融支撑。发展绿色保险,探索差别化费率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REITs,拓宽融资渠道。
四是深化资源价格改革。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推动水、能源、交通等领域价格改革,运用价格杠杆撬动全社会节能降碳和生态保护行为。建立灵活性电源调节、新型储能价格形成机制,完善高耗能行业阶梯电价、水价制度,改革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方式,激励居民自觉践行节能节水与垃圾分类。
五是推动重点突破与制度保障。坚持统筹兼顾与重点突破,尤其在能源领域先行先试,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型的新机制。同步强化法治保障、完善标准体系、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推进全国碳市场与自愿减排市场建设、实施“双碳”评价考核,构建稳固支撑绿色低碳转型的制度框架和运行模式。
03
让科技创新为绿色转型注入新动能
中国经济时报:科技创新是转型的核心驱动力,如何为新动能注入强劲动力?
周宏春:必须将创新置于核心位置,为全面绿色转型锻造强大引擎。
首先,要夯实基础研究根基。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研设施,加强绿色低碳应用基础研究。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创新平台,将绿色转型前沿技术纳入国家重点专项支持。集中力量攻关能源低碳、零碳工艺、新型电力系统、资源循环利用、二氧化碳利用、新污染物治理等核心技术。建立前沿颠覆性技术预测评估机制,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与运用,点燃创新火花。
其次,要引领产业深度变革。深化生态环境科技体制改革。强化集成创新,加速传统产业升级。构建产业链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打造基于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碳排及环评的预测“大模型”,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深度融合数智与绿色技术,培育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引擎,有序赋能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前沿领域,打造国际领先的未来产业集群。
再次,要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行“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激励有实力的企业勇担科研重任。组织攻关共性关键、前沿引领及颠覆性技术与装备,建立以绿色技术市场应用为导向的考核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畅通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间成果转化通道,破除制度障碍,让广大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愿转、能转、敢转。
最后,要厚植转型人才沃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服务国家战略、具备全球视野的绿色科技领军人才。大力发掘支持青年科技才俊。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建强人才队伍。推动相关学科建设与专业优化,培育跨学科人才。提供个性化培养方案,对接转型需求与人才特质。深化产教融合,鼓励校企合作开展产学研用项目,培育应用型人才,筑牢转型智力根基。
04
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根基
中国经济时报: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涉及能源与产业安全,您认为,该如何确保平稳有序、行稳致远?
周宏春:各地方在积极推进绿色发展,培育和壮大绿色发展新动能时要确保协同、创新与安全并济,切勿出现虎头蛇尾和顾此失彼。其中,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要稳固能源安全底线,强化传统能源尤其是煤炭的“兜底”保障与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勘探开发与增储上产力度。加强关键矿产资源国内外统筹,提升上游产业链技术产业优势。推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多能互补、深度融合,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新型能源系统调节力与气候韧性,确保能源饭碗端稳端牢。
要维护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统筹协调。生产企业应立足我国能源供需多元、场景丰富优势,巩固发展新能源领域“双优势”。传统行业降碳绝非简单“去产能”,而需协同保障上游原料供应、关键零部件与下游市场稳定,发展智慧物流,稳步推动零碳燃料替代、工艺装备绿色化改造、原材料与产品高效循环利用、报废品回收利用等环节顺畅衔接耦合。
要保障民生与社会稳定,合力分担转型成本。例如,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涉及储能、电网改造投资,其成本需通过电价调整等机制疏导,同时必须对受影响的低收入群体给予必要补助。关注化石能源转型公平性,对转型冲击大的地区实施多元化政策支持,推动绿色转型与创造就业、乡村振兴协同并进。加强极端气候、地质灾害等防治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有序运行。
期货股票配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