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1月17日,著名教育家杨昌济在北京的德国医院病逝。那时,毛主席已经与他心爱的杨开慧互许终生。然而,当毛主席听到杨昌济的去世消息时,感到深深的悲痛股票配资保证金,他立刻赶到医院探望,随即陪同遗体回到湖南的老家,为恩师守灵。
在悲痛的时刻,毛主席从章士钊那里得知了杨昌济的遗言,遗言中提到要实现国家的振兴和民族的复兴,必须有两位人物的共同领导,其中一位便是毛主席,另一位则是蔡和森。得知恩师在临终时仍然关心着国家的未来,并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自己和蔡和森身上,毛主席内心既感到痛惜,又略带一丝安慰。
然而,毛主席万万没想到,这位与他共同肩负重任的志同道合的朋友蔡和森,竟会英年早逝,留下无尽的遗憾与惋惜。
展开剩余87%1911年,毛主席在年轻气盛的年纪告别了父母,前往湖南省城求学。那时的毛主席深受民众疾苦的影响,立志要为改变旧中国的落后状况做出贡献。他没想到,自己的初心竟然吸引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始了他崭新的革命之路。
1913年,毛主席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第四师范学院。不久后,学校合并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毛主席凭借优秀的成绩顺利转入其中。自清朝灭亡之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学生们纷纷受到先进思想的吸引,积极组织讨论,探讨拯救国家的办法。
毛主席也不甘示弱,主动在学校公告栏上张贴了一则“交友贴”,诚邀志同道合者:“我本是长沙布艺学者,期望能与志同道合、甘愿为国家奋斗者共谋大计。”
然而,学校内多为富家子弟,很少有人关注他的这则告示,偶尔经过的人也只是冷嘲热讽:“这不过是沽名钓誉罢了。”
尽管如此,毛主席并没有气馁,他持续更换告示,默默等待“有缘人”。终于,有一天,他看到一个同龄人在公告栏前停下脚步,仔细阅读了他的帖子,并与他展开了交流。那人正是蔡和森。毛主席对他的言辞深受打动,立即邀请对方成为同道。“从今以后,我们同生死共患难。”毛主席坚定地说。
然而,毛主席并不知道,蔡和森不仅与自己是同学,而且早就听说过毛主席的非凡才气。蔡和森,1895年9月15日出生在上海,那时正是甲午战争后的动荡年代,外敌入侵,民众疾苦。年轻的蔡和森从小便对国家的困境有了深刻的认知。
虽然家境殷实,蔡和森的家族在湖南湘乡拥有丰富的产业,然而随着鸦片的泛滥,父亲沉迷其中,家道中落,家庭的困境让他深刻感受到社会的不公。尽管母亲竭力劝导,蔡父依然沉迷其中,最终家庭破产,蔡母带着他回到湖南老家。
贫困的生活没有让蔡和森失去希望,反而激发了他改变命运的决心。母亲尽管文化水平不高,却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总是尽其所能为蔡和森提供读书的机会,教导他奋发向上的道理。
一次,母亲带着蔡和森来到田间劳作,告诉他要感受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母亲的话语深深触动了他,让他从此不再对社会的黑暗现象麻木,而是下定决心要为改善百姓困苦的境遇而努力。
终于,1911年,蔡母将多年积蓄交给蔡和森,希望他不再过一生碌碌无为的生活,要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一份期望,成为了蔡和森追求理想、投身革命的动力。
1913年,蔡和森凭借自学的知识,考入了湖南铁路学院,并不久后转学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此时,他才得知毛主席也是该校的学生,并且因其“自由平等”的思想而在校园中广为人知。两人通过毛主席张贴的“交友贴”开始接触,渐渐成为了革命道路上的伙伴。
两人志同道合,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毛主席邀请蔡和森一起拜访恩师杨昌济,并成为了他最得宠的两位学生。自此,他们便常常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民族的未来。两人相互合作,把革命事业推向了高潮。
蔡和森与毛主席深知“升官发财并非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读书、思考,改变社会。”因此,在一战爆发后,他们积极组织学生游行,抵制日货,反对袁世凯称帝的行为。两人不光在学习上互助合作,生活中也结伴同行。
毛主席非常注重身体素质,他曾邀请蔡和森一起爬山锻炼。蔡和森患有哮喘症状,身体较为虚弱,但毛主席并未放弃他,常常鼓励并帮助他克服困难,最终让蔡和森在锻炼过程中逐渐恢复体力。两人还调侃自己经历的“风浴”、“雨浴”和“雪浴”,视之为磨炼意志的过程。
1916年,毛主席与蔡和森一同踏上环游湖南的旅程,他们几乎身无分文,但凭借各自的机智和独特的人际交往方式,度过了这段艰难的时光。此时,两人结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青年,思想上不断碰撞,激发了更强烈的革命热情。
1918年,蔡和森与毛主席共同创立了新民学会,聚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学子,大家在一起探讨国家的未来,讨论革命的道路。他们的热血讨论、思索,成为后来中国革命的重要思想源泉。
发布于:天津市